阅读:12463次   评论:5条   更新时间:2011-05-26    
本章讲解Ruby的垃圾回收机制和实现

程序执行映像 Top

有些突然,在本章开始的部分,准备复习一下程序执行时内存空间的状态。本章会涉及到计算机底层的部分,如果不事先储备一些知识的话,恐怕会无法应对。这些知识在随后的章节中迟早也会用到。在这里弄懂了,后面就轻松了。

段(segment)

一般C程序在内存空间中会有如下几个部分。

   1. 文本段
   2. 存放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地方
   3. 机器栈(stack)
   4. 堆(heap)

文本段是代码存放的地方。第二点一看便知。函数参数和局部变量压在机器栈中。堆由malloc负责分配。

再稍微说一下第三点。因为是机器“栈”,自然使用的是栈的数据结构。也就是说,可以不断在上面堆加新东西。实际上,栈中的值是以int这样细小的单位堆放的,不过,可以看到,还有一个逻辑上更大的单位。称之为堆帧(stack frame)。

栈帧对应着一次函数调用。也就是说,每次函数调用都会推进去一个栈帧。函数返回时,弹出一个栈帧。尽可能简化一下,机器栈的情况就如图1所示。


图1: 机器栈


图中,栈的上面写了“上”,但是, 机器栈未必是从低地址向高地址延伸。比如,x86的机器栈就是向低地址延伸。

alloca()

使用malloc()可以在堆上分配任意大小的内存区域。alloca()是它的机器栈版。不同于malloc(),用alloca()分配的内存无需释放。也许说函数return时,释放就“完成”了更好一些。因此,分配的值是不能当作函数返回值的。“不能返回指向局部变量的指针”也是一样的。

到这里就好了。可以在局部分配运行时可改变长度的数组,理解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。

但是世上还存在没有native版本的alloca()的环境。即便如此,还有很多人想用alloca(),所以,可以用C写一个完成同样功能的函数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要实现“无需释放”这一特征,无需在机器栈中分配。通常不会这么做。如果可能,都会先实现native版本的alloca()。

alloca()用C怎样实现呢?最简单的实现是,先使用malloc()分配内存。让alloca()将调用函数和分配的地址作为一组记录到一个全局列表中。下一次调用alloca()的时候,检查这个列表,那些分配给已经结束的函数的内存使用free()释放就可以了(图2)。


图2: C实现alloca的动作


ruby的missing/alloca.c是一个模拟版alloca()实现的例子。

概要 Top

从这里开始就进入本章的主题,一个关于垃圾回收的话题。

何为GC

对象通常存在于内存之中。如果生成了大量的对象,势必要占用大量的内存。如果有无限的内存可以使用当然没什么问题,但现实中,内存容量必然是有限的。因此,用过的内存必须回收再利用。具体点说,通过malloc()得到的内存必须用free()归还。

不过,把malloc()与free()全部交给程序员管理会很麻烦。特别是在面向对象程序中,对象之间相互引用,很难知道哪个对象的内存应该释放。

这时候就轮到垃圾回收登场了。所谓垃圾回收(garbage collection,以下简称GC),是“自动检测和释放不再需要的内存”的功能。有了GC,就不必再为“何时free()内存”而烦恼了。是否使用它会让程序编写的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异。

顺便说一下,过去有一些书,在其中可以看到,“整理可用内存碎片就是GC”。这是“压缩(compaction)”的工作。压缩会让内存变得紧凑。压缩完成后,可以轻松提高内存缓存的命中率,起到加速的效果,然而,这不是GC的主要目的。 GC的目的在于内存回收。实际上,许多GC在内存回收时并不做压缩。ruby的GC也不做压缩。

那么,具体有什么样的GC系统可以使用呢?Boehm GC 可以作为C或C++的add-on使用。此外,在Java和Perl、Python、C#、Eiffel等最近的语言中, GC已经成为的标准配置。本章就来详细讨论ruby的GC。目标文件是gc.c。

GC可以做的事

讨论GC算法之前,需要解释一下“GC是什么”。也就是说,“无用的内存”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。

为了让讨论更加具体,将对象间的链接结构简化。也就是图3所示的状态。


图3: 对象


首先,全局变量所指的而且在语言堆栈上的对象“确实必要”。对象实例变量所指的对象也是必要的。从这些对象出发,顺着链接前进可以到达的对象,都是必要的。

稍微理论点说,以“确实必要”的对象为起点,递归的沿链接前进可以到达的所有对象都是必要的。图4表现了这种情况。线左侧是“确实必要”的对象,从那开始能够到达的都涂成了黑色。涂黑的对象都是必要的。其余的可以释放。


图4: 必要的对象和不必要的对象


术语将“确实必要的对象”称为“GC的根”。追踪必要对象的结果可以视为一个树型结构,而它就是树的根(root)。

标记与清除(mark & sweep)

GC最初由Lisp实现,Lisp最初的GC实现就是世界上最早的GC,称为标记与清除(mark & sweep)型GC。 ruby的GC也是这一种。

标记与清除型GC的印象接近于“必要对象”的定义。首先给根对象加上“记号”。以此为出发点,给找到的对象都加上“标记”。这个全过程就是“标记”阶段。

所以,除此之外,其它的对象都是无法找到的,检查全部的对象集合,释放掉那些没有“标记”的对象(清除)。这就是扫雷(minesweeper)中的sweep(清除)。

这种方法有两个优点。

    * GC实现之外的地方不必(太多)考虑GC。
    * 有环也可以释放(关于环,可以参考引用计数一节)。

缺点也是两个。

    * 为实现清除,至少要将所有的对象遍历一次。
    * GC的负荷会集中于一点

使用Emacs编辑器的时候,时常会出现“Garbage collecting...”,完全失去响应,这时就是在进行GC。这就是第二个缺点一个直接的例子。不过,这点可以通过改变算法(增量GC)进行改进。

停止与复制

停止与复制型GC是标记与清除型GC的一个变体。首先,准备多个对象域。为了简化讨论,假设只有两个域:A和B。将一边标记为“active”,生成的对象都放到active域中(图5)。


图5: 停止与复制(1)


执行GC时,按照标记与清除同样的路径进行搜索。但是,与标记不同的是,对象本身移到了另外一个空间(图6)。搜索全部链接之后,只要抛弃留在A中的对象,将B标记为active即可。


图6: 停止与复制(2)


停止与复制也有两个优点。

    * 内存回收的同时一并完成压缩。
    * 相互引用的对象会聚集在附近,有助于提高缓存的命中率

缺点也是两个。

    * 需要两倍以上的对象域
    * 对象的位置发生了变化

可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

引用计数

引用计数不同于之前介绍的东西,它的检查分布在代码各处。

首先,为每个对象加上一个整数计数器。当变量或数组引用时,对象的计数器就会增加。停止引用时,计数器就会随之减少。计数器为0时,就会释放。这便是引用计数的方法(图7)。


图7: 引用计数


这种方法有两个优点。

    * GC的负担分散到整个程序之中
    * 不必需的对象能够立刻得到释放

缺点也是两个。

    * 容易遗忘对计数器的操作
    * 简单的方法无法处理环

这里解释一下第二点。环(cycle)指得是图8所示的有循环引用关系的状态。变成这样的话,计数器便不会减少,也就绝对无法释放。


图8: 环


顺便说一下,最新的Python(2.2)采用了引用计数,其中的环可以释放。但这并不是引用计数本身的力量,不过是时常采用标记与清除型GC检查罢了。

对象的管理 Top

ruby GC的目标只是Ruby的对象。而且一定要是ruby生成和管理的对象。反过来说,它无法照料到用户随意分配的内存。比如,下面的函数在ruby的操作中就会引起内存泄漏。

void not_ok()
{
    malloc(1024);  /* 获得内存后丢弃 */
}


然而下面的函数不会引起内存泄漏。

void this_is_ok()
{
    rb_ary_new();  /* 生成Ruby数组后丢弃 */
}


rb_ary_new()使用了ruby的正式接口分配内存,所以会在ruby GC的管理之下,由ruby照料。

struct RVALUE

对象的实体是结构体,对象的管理就是对这个结构体的管理。当然,非指针的Fixnum Symbol nil true false例外,太麻烦,这里就不一一写了。

实体结构体的大小因类型而不同,恐怕是为了避免管理上的麻烦,内建类的结构体声明为共用体,并通过共用体访问内存。共用体声明如下。

▼ RVALUE

 211  typedef struct RVALUE {
 212      union {
 213          struct {
 214              unsigned long flags;   /* 不用时为0 */
 215              struct RVALUE *next;
 216          } free;
 217          struct RBasic  basic;
 218          struct RObject object;
 219          struct RClass  klass;
 220          struct RFloat  flonum;
 221          struct RString string;
 222          struct RArray  array;
 223          struct RRegexp regexp;
 224          struct RHash   hash;
 225          struct RData   data;
 226          struct RStruct rstruct;
 227          struct RBignum bignum;
 228          struct RFile   file;
 229          struct RNode   node;
 230          struct RMatch  match;
 231          struct RVarmap varmap;
 232          struct SCOPE   scope;
 233      } as;
 234  } RVALUE;

(gc.c)


struct RVALUE是一个只有一个元素的结构体。不直接使用union是为了调试或将来扩展时添加成员的方便。

首先来关注一下共用体的第一个元素free.flags。注释中写着“不用时为0”,这是真的吗?难道使用中的对象free.flags不能偶然为0吗?

正如在第2章《对象》中看到的那样,所有的对象构造体其第一个元素都是struct RBasic。因此,无论从共用体的哪个元素访问,写成obj->as.free.flags和写成obj->as.basic.flags都是一样的。对象在标志位都有一个结构体类型标志(T_STRING等),而且,所有的标志都是非0值,所以, “活着”的对象其标志不会偶然为0。换句话说,可以确认,标志为0是“死”对象的充分必要条件。

对象堆(object heap)

所有对象结构的内存都在全局的变量堆上。下面这个叫做对象堆。

▼ 对象堆

 239  #define HEAPS_INCREMENT 10
 240  static RVALUE **heaps;
 241  static int heaps_length = 0;
 242  static int heaps_used   = 0;
 243
 244  #define HEAP_MIN_SLOTS 10000
 245  static int *heaps_limits;
 246  static int heap_slots = HEAP_MIN_SLOTS;

(gc.c)


heaps是struct RVALUE数组的数组。heaps中保存的是一个个的heap, heap的元素就是一个个的slot(图9)。


图9: heaps、heap、slot


heaps的长度heaps_length是可变的。实际用到的槽的个数保存heaps_used中。每个heap的长度对应保存在heaps_limits[index]中。也就是说,对象堆的结构如图10所示。


图10: 在内存上展开的heap的概念图


这个结构有其必然性。比如,当所有结构都配置到一个数组中时,内存空间最为紧凑,但是由于地址可能发生变化,不能使用realloc(),因为VALUE就是单纯的指针。

对应于Java实现,对象是可以移动的,因为它是通过对象表来处理的,VALUE是对象的索引,而非地址。然而,每次访问对象多要对数组进行索引,性能会有所下降。

另一方面,把RVALUE的指针(也就是VALUE)做成一个一维数组会怎么样呢?乍看起来,一切顺利,但GC的时候会遇到问题。正如后面会详细讨论的,因为ruby的GC需要知道一个整数是否是“像VALUE(指向RVALUE的指针)一样”。所有的RVALUE配置到不相关的地址之后,所有RVALUE的地址要分配同所有“可能是地址”的整数进行比较。它会让GC挂起的时间变成O(n^2)以上的数量级,这是无法容忍的。

综上所述,对象堆是在某种程度上将地址相关,且位置和总量不受限制的结构。

freelist

未使用RVALUE是由一个以freelist开头的链表管理的。RVALUE的as.free.next就是为此准备的链。

▼ freelist

 236  static RVALUE *freelist = 0;

(gc.c)


add_heap()

了解数据结构之前,先来看看添加堆的函数add_heap()。这个函数主线之外的描述很杂乱,除去错误处理和转型部分,可以得到一个简化版本。
▼ add_heap()(简化版)

static void
add_heap()
{
    RVALUE *p, *pend;

    /* 必要的话扩展heaps */
    if (heaps_used == heaps_length) {
        heaps_length += HEAPS_INCREMENT;
        heaps        = realloc(heaps,        heaps_length * sizeof(RVALUE*));
        heaps_limits = realloc(heaps_limits, heaps_length * sizeof(int));
    }

    /* 增加一个heap */
    p = heaps[heaps_used] = malloc(sizeof(RVALUE) * heap_slots);
    heaps_limits[heaps_used] = heap_slots;
    pend = p + heap_slots;
    if (lomem == 0 || lomem > p) lomem = p;
    if (himem < pend) himem = pend;
    heaps_used++;
    heap_slots *= 1.8;

    /* 分配的RVALUE连接到freelist */
    while (p < pend) {
        p->as.free.flags = 0;
        p->as.free.next = freelist;
        freelist = p;
        p++;
    }
}


以下几点需要确认。

    * heap的长度是heap_slots
    * 每增加一个heap,heap_slots变为原来的1.8倍
    * heaps[i]的长度(生成堆时heap_slots的值)保存在heaps_limits[i]中

再有,只有这个函数修改lomem和himem,也只有从这个函数理解其机制。这两个变量分别是对象堆的最下端地址和最上端地址。这个值稍后还会用于判断一个整数是否是“像VALUE一样”的。

rb_newobj()

综合以上几点,就能够知道对象生成的方法。如果freelist没有相连的RVALUE,就会去做GC,或是增加堆。通过阅读对象生成的函数rb_newobj(),我们可以确认这一点。

▼ rb_newobj()

 297  VALUE
 298  rb_newobj()
 299  {
 300      VALUE obj;
 301
 302      if (!freelist) rb_gc();
 303
 304      obj = (VALUE)freelist;
 305      freelist = freelist->as.free.next;
 306      MEMZERO((void*)obj, RVALUE, 1);
 307      return obj;
 308  }

(gc.c)


如果freelist为0,也就是,没有剩余的结构体,就启动GC,创建一个区域。即便一个对象都无法收回,rb_gc()还可以分配一个新的区域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并且,从freelist中取出一个结构体,通过MEMZERO()用0填充它,然后返回它。

标记 Top

正如说过的那样,ruby的GC是标记和清除型。具体来说,标记就是设置FL_MARK标志。搜索已用的VALUE,设置FL_MARK,全部检查过之后,再来看对象堆,释放那些没有设置FL_MARK的对象。

rb_gc_mark()

rb_gc_mark()是一个递归标记对象的函数。
▼ rb_gc_mark()

 573  void
 574  rb_gc_mark(ptr)
 575      VALUE ptr;
 576  {
 577      int ret;
 578      register RVALUE *obj = RANY(ptr);
 579
 580      if (rb_special_const_p(ptr)) return; /* special const not marked */
 581      if (obj->as.basic.flags == 0) return;       /* free cell */
 582      if (obj->as.basic.flags & FL_MARK) return;  /* already marked */
 583
 584      obj->as.basic.flags |= FL_MARK;
 585
 586      CHECK_STACK(ret);
 587      if (ret) {
 588          if (!mark_stack_overflow) {
 589              if (mark_stack_ptr - mark_stack < MARK_STACK_MAX) {
 590                  *mark_stack_ptr = ptr;
 591                  mark_stack_ptr++;
 592              }
 593              else {
 594                  mark_stack_overflow = 1;
 595              }
 596          }
 597      }
 598      else {
 599          rb_gc_mark_children(ptr);
 600      }
 601  }

(gc.c)


首先,RANY()定义如下。没什么特别的。
▼ RANY()

 295  #define RANY(o) ((RVALUE*)(o))

(gc.c)


首先,检查那些不是指针的东西和已经释放的对象,以及对已标记对象的递归检查。

obj->as.basic.flags |= FL_MARK;


这样obj(也就是函数的参数ptr)就被标记了。之后,顺着从obj出来的引用进行标记。rb_gc_mark_children()就是这样。

其它的,从CHECK_STACK()开始,主要是为了写了些各种各样防止栈溢出的代码。 rb_gc_mark()使用递归调用对对象进行标记,如果出现大的对象簇,机器栈的长度可能就会不足。在栈要溢出的时候,停止递归,将对象都放到全局列表中,再重新开始标记。因为这部分代码不是主线,省略过去。

rb_gc_mark_children()

下面是rb_gc_mark_children(),它只是将内部类型罗列出来,然后标记,冗长无趣。这里省略了一些纯粹是枚举的部分。

▼ rb_gc_mark_children()

 603  void
 604  rb_gc_mark_children(ptr)
 605      VALUE ptr;
 606  {
 607      register RVALUE *obj = RANY(ptr);
 608
 609      if (FL_TEST(obj, FL_EXIVAR)) {
 610          rb_mark_generic_ivar((VALUE)obj);
 611      }
 612
 613      switch (obj->as.basic.flags & T_MASK) {
 614        case T_NIL:
 615        case T_FIXNUM:
 616          rb_bug("rb_gc_mark() called for broken object");
 617          break;
 618
 619        case T_NODE:
 620          mark_source_filename(obj->as.node.nd_file);
 621          switch (nd_type(obj)) {
 622            case NODE_IF:         /* 1,2,3 */
 623            case NODE_FOR:
 624            case NODE_ITER:
                /* …………省略………… */
 749          }
 750          return;   /* 可以不标记basic.klass */
 751      }
 752
 753      rb_gc_mark(obj->as.basic.klass);
 754      switch (obj->as.basic.flags & T_MASK) {
 755        case T_ICLASS:
 756        case T_CLASS:
 757        case T_MODULE:
 758          rb_gc_mark(obj->as.klass.super);
 759          rb_mark_tbl(obj->as.klass.m_tbl);
 760          rb_mark_tbl(obj->as.klass.iv_tbl);
 761          break;
 762
 763        case T_ARRAY:
 764          if (FL_TEST(obj, ELTS_SHARED)) {
 765              rb_gc_mark(obj->as.array.aux.shared);
 766          }
 767          else {
 768              long i, len = obj->as.array.len;
 769              VALUE *ptr = obj->as.array.ptr;
 770
 771              for (i=0; i < len; i++) {
 772                  rb_gc_mark(*ptr++);
 773              }
 774          }
 775          break;

            /* …………省略………… */

 837        default:
 838          rb_bug("rb_gc_mark(): unknown data type 0x%x(0x%x) %s",
 839                 obj->as.basic.flags & T_MASK, obj,
 840                 is_pointer_to_heap(obj) ? "corrupted object"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 "non object");
 841      }
 842  }

(gc.c)


rb_gc_mark()是递归的调用,确认这点就可以了。省略的部分分别是NODE和T_xxxx的枚举。 NODE的事会在第二部分介绍。

T_DATA(用于扩展程序库的结构体)标记的部分需要确认一下。这段代码是从第二个switch语句中提取出来的。

▼ rb_gc_mark_children()-T_DATA

 789        case T_DATA:
 790          if (obj->as.data.dmark) (*obj->as.data.dmark)(DATA_PTR(obj));
 791          break;

(gc.c)


这里用的不是rb_gc_mark(),也不是与之类似的函数,而是来自用户的函数dmark。其中当然应该用到rb_gc_mark(),不过,也可能不用。比如,一个极端的情况,用户定义的对象中不包含VALUE就无需标记了。

rb_gc()

至此,对象单元的讨论告一段落,现在来看看统辖全局的函数rb_gc()。这里标记的是“明白无误的必要对象”,也就是“GC的根”。
▼ rb_gc() (译注:在1.8中,这段代码对应着gc.c中的garbage_collect)

1110  void
1111  rb_gc()
1112  {
1113      struct gc_list *list;
1114      struct FRAME * volatile frame; /* gcc 2.7.2.3 -O2 bug??  */
1115      jmp_buf save_regs_gc_mark;
1116      SET_STACK_END;
1117
1118      if (dont_gc || during_gc) {
1119          if (!freelist) {
1120              add_heap();
1121          }
1122          return;
1123      }

          /* ……标记所有的根(递归的标记)…… */

1183      gc_sweep();
1184  }

(gc.c)


标记过根之后,按顺序逐一处理,这里只强调一点。

在ruby中,CPU的寄存器和栈也被看作根。这样一来,会将C的局部变量和参数也标记上。比如。

static int
f(void)
{
    VALUE arr = rb_ary_new();

    /* ……进行不同处理…… */
}


正如前面提到的,只要将对象放到变量中就能够得到保护。这是ruby的GC一个很大的特征。正是因为有这个功能,ruby的扩展程序库变得非常容易编写。

然而,栈中放置的并不只是VALUE,还有许多不相关的值。GC的实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关键。

Ruby栈

首先,解释器使用(ruby的)栈帧进行标记。第三部分会对此进行讨论,这里不必考虑太深。

▼ 标记Ruby栈

1130      /* mark frame stack */
1131      for (frame = ruby_frame; frame; frame = frame->prev) {
1132          rb_gc_mark_frame(frame);
1133          if (frame->tmp) {
1134              struct FRAME *tmp = frame->tmp;
1135              while (tmp) {
1136                  rb_gc_mark_frame(tmp);
1137                  tmp = tmp->prev;
1138              }
1139          }
1140      }
1141      rb_gc_mark((VALUE)ruby_class);
1142      rb_gc_mark((VALUE)ruby_scope);
1143      rb_gc_mark((VALUE)ruby_dyna_vars);

(gc.c)


ruby_frame ruby_class ruby_scope ruby_dyna_vars几个变量各自一个指向评估器栈的头,分别维护着那一时刻的帧、类作用域、局部变量作用域和块变量。

寄存器

然后标记CPU的寄存器。
▼ 标记寄存器

1148      FLUSH_REGISTER_WINDOWS;
1149      /* 这里将所有的寄存器保存在jmp_buf中 */
1150      setjmp(save_regs_gc_mark);
1151      mark_locations_array((VALUE*)save_regs_gc_mark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izeof(save_regs_gc_mark) / sizeof(VALUE *));

(gc.c)


FLUSH_REGISTER_WINDOWS比较特殊,放到后面讨论。

setjmp()原本是为了实现远程跳转的函数,其副作用是将寄存器的内容保存在参数(jmp_buf类型的变量)之中。利用它对寄存器内容进行标记。这里是很有技巧的。

这里要特别提一下djgpp和Human68k。djpgg是DOS下的gcc环境。Human68k是SHARP公司X680×0系列的OS。在这两个环境下,通常用setjmp()不会把写入所有寄存器的内容,像下面这样用内联汇编重新定义setjmp(),显式的将寄存器写出。

▼ 原版setjmp

1072  #ifdef __GNUC__
1073  #if defined(__human68k__) || defined(DJGPP)
1074  #if defined(__human68k__)
1075  typedef unsigned long rb_jmp_buf[8];
1076  __asm__ (".even\n\                   2字节对齐
1077  _rb_setjmp:\n\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函数rb_setjmp()的标签
1078          move.l  4(sp),a0\n\          将第一个参数加载到寄存器a0
1079          movem.l d3-d7/a3-a5,(a0)\n\  将a0指向的内容复制到寄存器
1080          moveq.l #0,d0\n\             将d0设为0(返回值)
1081          rts");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turn
1082  #ifdef setjmp
1083  #undef setjmp
1084  #endif
1085  #else
1086  #if defined(DJGPP)
1087  typedef unsigned long rb_jmp_buf[6];
1088  __asm__ (".align 4\n\                表示4字节对齐
1089  _rb_setjmp:\n\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函数rb_setjmp()的标签
1090          pushl   %ebp\n\              将ebp推入栈
1091          movl    %esp,%ebp\n\         将ebp设为栈指针
1092          movl    8(%ebp),%ebp\n\      将第一个参数设置到ebp中
1093          movl    %eax,(%ebp)\n\       下面,将各个寄存器
1094          movl    %ebx,4(%ebp)\n\      保存到ebp指向的地址中
1095          movl    %ecx,8(%ebp)\n\
1096          movl    %edx,12(%ebp)\n\
1097          movl    %esi,16(%ebp)\n\
1098          movl    %edi,20(%ebp)\n\
1099          popl    %ebp\n\              从栈中返回ebp
1100          xorl    %eax,%eax\n\         将eax设为0(返回值)
1101          ret");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turn
1102  #endif
1103  #endif
1104  int rb_setjmp (rb_jmp_buf);
1105  #define jmp_buf rb_jmp_buf
1106  #define setjmp rb_setjmp
1107  #endif /* __human68k__ or DJGPP */
1108  #endif /* __GNUC__ */

(gc.c)


所谓对齐(alignment)指的是将变量放到内存时所受的制约。比如,在32位机上int通常是32位的,却未必从内存任何地方可以取出32位。特别对于RISC机器,约束更强,只能是“从4的倍数的字节”或是“从偶数字节”。这样的约束简化了内存访问单元(其结果也带来了加速)。 “从4的倍数字节”这样的约束称为“4字节对齐”。

另外,djgpp和Human68k的cc都有一个约定,编译器会在函数名前面加上一个下划线。所以,用汇编写C函数的话,需要自己在前面加上下划线(_)。这种约定是避免与库函数重名的一种方法。稍早之前UNIX也会在前面加一个下划线,现在基本上不这么做了。

至此,寄存器的内容已经写到了jmp_buf中,然后用下面的代码进行标记。
▼ 标记寄存器(重复)

1151      mark_locations_array((VALUE*)save_regs_gc_mark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izeof(save_regs_gc_mark) / sizeof(VALUE *));

(gc.c)


mark_locations_array()第一次出现。我们把它当作单独的一段。

mark_locations_array()

▼ mark_locations_array()

 500  static void
 501  mark_locations_array(x, n)
 502      register VALUE *x;
 503      register long n;
 504  {
 505      while (n--) {
 506          if (is_pointer_to_heap((void *)*x)) {
 507              rb_gc_mark(*x);
 508          }
 509          x++;
 510      }
 511  }

(gc.c)


这个函数是对数组进行统一标记的函数,它与目前介绍的标记函数略有不同。迄今为止,标记的地方都是确实存在的VALUE(指向对象的指针)。不过,这次要标记的是寄存器区域,这里要充分考虑非VALUE的值。这里,首先要检查数值是否是VALUE(是指针?),如果是,就当作指针处理。这种方法称为“保守的GC(conservative GC)”。这里的保守指的是“先从安全方面考虑”。

那么下面来看看检查“是否为VALUE”的函数is_pointer_to_heap()。

is_pointer_to_heap()

▼ is_pointer_to_heap()

 480  static inline int
 481  is_pointer_to_heap(ptr)
 482      void *ptr;
 483  {
 484      register RVALUE *p = RANY(ptr);
 485      register RVALUE *heap_org;
 486      register long i;
 487
 488      if (p < lomem || p > himem) return Qfalse;
 489
 490      /* 检查p是指针的可能性 */
 491      for (i=0; i < heaps_used; i++) {
 492          heap_org = heaps[i];
 493          if (heap_org <= p && p < heap_org + heaps_limits[i] &&
 494              ((((char*)p)-((char*)heap_org))%sizeof(RVALUE)) == 0)
 495              return Qtrue;
 496      }
 497      return Qfalse;
 498  }

(gc.c)


下面简单说明一下。

   1. 检查RVALUE的地址是否在最下端和最上端之间
   2. 检查是否在各个堆的范围内
   3. 确认那个数值是否指向RVALUE的起始位置

采用这种机制,可能会误将非VALUE值当作VALUE值。但至少用到的VALUE都不会放过。实际上,经过测试发现,很少出现将非VALUE当作VALUE,考虑到GC带来的优势,应该说这是可以接受的。

寄存器窗口

最后讨论一下之前略过的FLUSH_REGISTER_WINDOWS()。

所谓寄存器窗口(register windows)是一种将机器栈的一部分放入CPU的机制。它会压缩用到的缓存。它只存在于近来的Sparc架构中。寄存器窗口中也可能会有VALUE,有必要将它预先装入内存。

宏的内容是这样的感觉。
▼ FLUSH_REGISTER_WINDOWS

 125  #if defined(sparc) || defined(__sparc__)
 126  # if defined(linux) || defined(__linux__)
 127  #define FLUSH_REGISTER_WINDOWS  asm("ta  0x83")
 128  # else /* Solaris, not sparc linux */
 129  #define FLUSH_REGISTER_WINDOWS  asm("ta  0x03")
 130  # endif
 131  #else /* Not a sparc */
 132  #define FLUSH_REGISTER_WINDOWS
 133  #endif

(defines.h)


asm(...)中的是汇编代码。而汇编中的ta指令是一个特权指令,它是对OS的调用而非CPU。因此这个指令会因OS而有所不同。再有,注释中只写了Linux和Solaris,实际上,它对运行于Sparc的FreeBSD和NetBSD也有效,注释有些错误。

如果不是Sparc,就没有必要清空了,FLUSH_REGISTER_WINDOWS什么都没定义。这种宏没有定义的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方法,主要用于调试输出。

机器栈

回到rb_gc()上。这回讨论一下标记栈中的VALUE。
▼ 标记机器栈

1152      rb_gc_mark_locations(rb_gc_stack_start, (VALUE*)STACK_END);
1153  #if defined(__human68k__)
1154      rb_gc_mark_locations((VALUE*)((char*)rb_gc_stack_start + 2),
115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VALUE*)((char*)STACK_END + 2));
1156  #endif

(gc.c)


rb_gc_stack_start是栈的起始地址(栈的末尾),STACK_END是栈的终止地址(顶端)。 rb_gc_mark_locations()实际负责对栈区域进行标记。

有两个rb_gc_mark_locations()是为了应对栈不是4字节对齐的体系结构。 rb_gc_mark_locations()以sizeof(VALUE)为单位进行标记,在2字节对齐的环境下,它不能正常标记。在那加上2字节再进行标记。

接下来,依次看看rb_gc_stack_start、STACK_END、rb_gc_mark_locations()。

Init_stack()

先是rb_gc_stack_start。这个变量只在Init_stack()中设置。也许从Init_这个名称可以想见,这个函数会在ruby解释器初始化时调用。
▼ Init_stack()

1193  void
1194  Init_stack(addr)
1195      VALUE *addr;
1196  {
1197  #if defined(__human68k__)
1198      extern void *_SEND;
1199      rb_gc_stack_start = _SEND;
1200  #else
1201      VALUE start;
1202
1203      if (!addr) addr = &start;
1204      rb_gc_stack_start = addr;
1205  #endif
1206  #ifdef HAVE_GETRLIMIT
1207      {
1208          struct rlimit rlim;
1209
1210          if (getrlimit(RLIMIT_STACK, &rlim) == 0) {
1211              double space = (double)rlim.rlim_cur*0.2;
1212
1213              if (space > 1024*1024) space = 1024*1024;
1214              STACK_LEVEL_MAX = (rlim.rlim_cur - space) / sizeof(VALUE);
1215          }
1216      }
1217  #endif
1218  }

(gc.c)


重要的只是中间的部分。适当定义一个局部变量(肯定在栈中),地址赋给rb_gc_stack_start。在__human68k__的代码中,_SEND是编译器的程序库或是系统定义的变量。当然,可以想见它是Stack END的缩写。

另一方面,HAVE_GETRLIMIT之后的代码似乎是在检查栈的长度。这是rb_gc_mark_children()为了防止栈溢出的一贯做法。可以忽略。

STACK_END

接下来看看检查栈顶的宏STACK_END。
▼ STACK_END

 345  #ifdef C_ALLOCA
 346  # define SET_STACK_END VALUE stack_end; alloca(0);
 347  # define STACK_END (&stack_end)
 348  #else
 349  # if defined(__GNUC__) && defined(USE_BUILTIN_FRAME_ADDRESS)
 350  #  define SET_STACK_END  VALUE *stack_end = __builtin_frame_address(0)
 351  # else
 352  #  define SET_STACK_END  VALUE *stack_end = alloca(1)
 353  # endif
 354  # define STACK_END (stack_end)
 355  #endif

(gc.c)


有三种SET_STACK_END,先从最下面的开始。alloca()返回一个从栈顶分配的区域,返回值同栈顶地址很近。这里就以alloca()返回值作为栈顶的近似值。

接下来回到最上面。如果定义了C_ALLOCA,表示没有定义原生的alloca()…… 也就是说,用C定义了一个替换的版本。在这种情况下,alloca()内部使用malloc()让内存得到保证。这时候内存的位置完全没有用。那应该怎么办呢?正在执行函数的局部变量(stack_end)距离栈顶很近,就使用它的地址(&stack_end)。

此外,这段代码中还有一个不知所谓的alloca(0)。这是过去C所定义的alloca(),它表示检测并释放无用的空间。正好GC需要释放alloca()分配的空间。但是,在这里放着容易造成误解,放到其它宏里也许更合适……

最后是中间的部分,关于__builtin_frame_address()。__GNUC__是gcc(GNU C编译器,GNU C Compiler)定义的符号。用它来限定这是gcc扩展指令。__builtin_frame_address(n)可以取出n个之前的栈帧地址。 __builtin_frame_address(0)取出当前帧的地址。

rb_gc_mark_locations()

最后是实际对栈进行标记的函数rb_gc_mark_locations()。
▼ rb_gc_mark_locations()

 513  void
 514  rb_gc_mark_locations(start, end)
 515      VALUE *start, *end;
 516  {
 517      VALUE *tmp;
 518      long n;
 519
 520      if (start > end) {
 521          tmp = start;
 522          start = end;
 523          end = tmp;
 524      }
 525      n = end - start + 1;
 526      mark_locations_array(start,n);
 527  }

(gc.c)


基本上,标记区域的任务交给了函数mark_locations_array()。这个函数所做的就是调整好参数。之所以需要调整,是因为机器栈的扩展方向是不确定的。如果向低地址扩展,则end较小,向高位地址扩展,则start较小。为了让start成为低地址,在这里调整。

其它的根对象

最后对嵌入在解释器的VALUE容器进行标记。
▼ 其它的根

1159      /* 标记注册的全局变量 */
1160      for (list = global_List; list; list = list->next) {
1161          rb_gc_mark(*list->varptr);
1162      }
1163      rb_mark_end_proc();
1164      rb_gc_mark_global_tbl();
1165
1166      rb_mark_tbl(rb_class_tbl);
1167      rb_gc_mark_trap_list();
1168
1169      /* 如果true、false等存在的实例变量,对其进行标记 */
1170      rb_mark_generic_ivar_tbl();
1171
          /* 标记ruby解析器用到的变量(仅仅是正在编译中) */
1172      rb_gc_mark_parser();

(gc.c)


如果VALUE放到了C的全局变量中,用户应该用rb_gc_register_address()注册它的地址。它们保存在global_List中,全部都要标记。

rb_mark_end_proc()会对Ruby的END语句进行标记,它们是一种会在程序结束时执行的过程对象。(END语句并不在本书中提及)。

rb_gc_mark_global_tbl()标记全局变量表rb_global_tbl(参考下一章《变量和常量》)。

rb_mark_tbl(rb_class_tbl)对标记前一章介绍的rb_class_tbl。

rb_gc_mark_trap_list()会标记Ruby的函数方法trap中注册的过程对象。(与信号相关。本书不做介绍)。

rb_mark_generic_ivar_tbl()标记为true等非指针变量所准备的实例变量。

rb_gc_mark_parser()对解析器的语义栈(semantic stack)进行标记(关于语义栈,请参考第二部分)。

至此,标记阶段结束。

清除 Top

NODE的特殊处理

清除阶段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未标记的对象,并将它们释放。不过,由于一个小原因, T_NODE类型的对象需要特殊处理。我们看看下面的代码。
▼ gc_sweep()的起始部分

 846  static void
 847  gc_sweep()
 848  {
 849      RVALUE *p, *pend, *final_list;
 850      int freed = 0;
 851      int i, used = heaps_used;
 852
 853      if (ruby_in_compile && ruby_parser_stack_on_heap()) {
 854          /* yacc的栈不在机器栈中
 855             不回收正在编译中的NODE */
 856          for (i = 0; i < used; i++) {
 857              p = heaps[i]; pend = p + heaps_limits[i];
 858              while (p < pend) {
 859                  if (!(p->as.basic.flags & FL_MARK) &&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UILTIN_TYPE(p) == T_NODE)
 860                      rb_gc_mark((VALUE)p);
 861                  p++;
 862              }
 863          }
 864      }

(gc.c)


NODE是解析器用来表示程序的对象。NODE放在yacc这个工具为编译所准备的栈上,但是这个栈未必在机器栈上。具体说来,ruby_parser_stack_on_heap()返回假,就表示不在机器栈上。在这种情况下,存在不小心回收正在生成的NODE的危险,因此,无条件的标记正在编译中(ruby_in_compile)的T_NODE类型对象,使之不会被回收。

终结器(finalizer)

至此,可以释放所有未标记的对象了。但在释放前,有一件事必须要做。在Ruby中,有一个监控对象释放的钩子(hook)需要调用。这个钩子称为终结器(finalizer)。
▼ gc_sweep()中间部分

 869      freelist = 0;
 870      final_list = deferred_final_list;
 871      deferred_final_list = 0;
 872      for (i = 0; i < used; i++) {
 873          int n = 0;
 874
 875          p = heaps[i]; pend = p + heaps_limits[i];
 876          while (p < pend) {
 877              if (!(p->as.basic.flags & FL_MARK)) {
 878  (A)             if (p->as.basic.flags) {
 879                      obj_free((VALUE)p);
 880                  }
 881  (B)             if (need_call_final && FL_TEST(p, FL_FINALIZE)) {
 882                      p->as.free.flags = FL_MARK; /* 标记的话就留下 */
 883                      p->as.free.next = final_list;
 884                      final_list = p;
 885                  }
 886                  else {
 887                      p->as.free.flags = 0;
 888                      p->as.free.next = freelist;
 889                      freelist = p;
 890                  }
 891                  n++;
 892              }
 893  (C)         else if (RBASIC(p)->flags == FL_MARK) {
 894                  /* 需要终结的对象。 */
 895                  /* 什么都不做就这样放着 */
 896              }
 897              else {
 898                  RBASIC(p)->flags &= ~FL_MARK;
 899              }
 900              p++;
 901          }
 902          freed += n;
 903      }
 904      if (freed < FREE_MIN) {
 905          add_heap();
 906      }
 907      during_gc = 0;

(gc.c)


从边开始查看所有对象堆,若没有FL_MARK标志,则用obj_free()释放(A)。比如,obj_free()只是释放字符串中的char[]数组,对象数组中的VALUE[],而并不释放RVALUE结构体,basic.flags则完全不理会。因此,即便在调用obj_free()之后操作结构体,也无需担心。

对象释放后,会根据FL_FINALIZE产生分支(B)。有FL_FINALIZE标志意味着对象定义了终结器,将它添加到final_list中,而没有标记的添加到freelist中。并且,为需要终结的对象的basic.flags加上FL_MARK。结构体类型标志(T_STRING之类)会在这里清除,以此区分存活的对象。

回收之后,执行终结器,就结束了。调用终结器时请注意,作为钩子目标的对象已经死掉。也就是说,终结器执行期间,不能使用钩子所附的对象。
▼ gc_sweep()的结尾部分

 910      if (final_list) {
 911          RVALUE *tmp;
 912
 913          if (rb_prohibit_interrupt || ruby_in_compile) {
 914              deferred_final_list = final_list;
 915              return;
 916          }
 917
 918          for (p = final_list; p; p = tmp) {
 919              tmp = p->as.free.next;
 920              run_final((VALUE)p);
 921              p->as.free.flags = 0;
 922              p->as.free.next = freelist;
 923              freelist = p;
 924          }
 925      }
 926  }

(gc.c)


后半部分的for完成主要的终结工作。前半部分的if是由于各种各样理由不能执行Ruby程序的情况。将终结推迟到这里执行的对象来自前面列表中的路径(C)。

rb_gc_force_recycle()

最后说一些稍微不同的东西。至此,已经说明了ruby的垃圾回收器如何确定回收对象,不过,用户也可以显式的进行回收。这就是rb_gc_force_recycle()。
▼ rb_gc_force_recycle()

 928  void
 929  rb_gc_force_recycle(p)
 930      VALUE p;
 931  {
 932      RANY(p)->as.free.flags = 0;
 933      RANY(p)->as.free.next = freelist;
 934      freelist = RANY(p);
 935  }

(gc.c)


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,这里先介绍一下,因为第二部分、第三部分会再度遇到。

考察 Top

空间的释放

各个对象所分配的空间,比如,String的char[]等,会在清除阶段释放,但是,RVALUE结构体本身却没有释放。而对象堆并不管理用到的结构体的数量。这也就是说,ruby的对象空间一旦分配,便无法释放。

比如,我在写一个发信器,构造500封mail要占40M字节的空间,GC之后,大部分都不再使用,但它依然会占用40M字节。我的机器是跟得上时代的,即使占用40M也是可以接受的,如果在不常启动的服务器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,那可能就是个问题了。

然而需要注意,free()之后内存的使用量可能并没有减少。如果不把内存还给OS,那么进程的内存使用量就不会减少。根据不同的malloc()实现, free()很有可能不把内存还给OS。

……这儿我是这么写的,但在这本书行将完成之际,RVALUE已经可以释放了。附赠的CD-ROM上有最新版本的ruby,希望你可以diff一下。……这是一个多严重的遗漏啊!

按代GC

标记&清除有一个缺点,“即便是最低需求,也要对整个的对象区域处理依次”。如果将按代GC纳入考虑,就可能弥补这个缺点。

按代GC的基础是一个经验,“大部分对象的生命要么特别长要么特别短”。我想,稍微写过一些程序的人都能理解这一点。

按照这个规则来考虑,可以得到“那些长命的对象不必经常都去标记和清除”的推论。当一个对象被认为是长命的,可以把它同GC对象中移除,特殊处理。这样一来,无论标记还是清除,对象的数量就会大大的减少。比如,假设GC处理中有一半的对象是长命的,那目标对象数就成了一半。

然而,还有一个问题。如果对象不能移动,按代GC会非常困难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前面说过,长命的对象需要“特殊处理”。按代GC处理的对象减少了,成本也降低了。但如果不能将对象准确的分到两代之中,是不会带来什么变化的。另外,因为ruby的GC是一种保守的GC,只有这样才能让is_pointer_to_heap()运作。这很困难。

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……木山真人公开了亲手开发的ruby的按代GC实现。下面简单看一下这个补丁如何应对各种问题。承蒙木山真人的厚意,这个按代GC的补丁和论文收录在附赠的CD-ROM中。

进入说明。为了使说明更清楚,我把长命的对象称为“旧一代对象”,把短命的对象称为“新一代对象”。

首先,最大的问题在于旧一代对象的特殊处理。这一点通过将新生成的对象连入到一个叫newlist的链表来解决。同时,实现这个链表还要增加RVALUE的元素。

其次,在于找到旧一代对象的方法。这个非常简单,newlist中没有GC的东西从newlist移除。也就是说,GC之后依然存活的对象就会当作旧一代对象处理。

再次,在于检测旧一代对象到新一代对象引用的方法。在按代GC中,为旧一代对象加上标志,让它拥有状态。当旧一代对象有一个到新一代对象的连接的话,这个标志是不会加到新一代对象上的(图11)。


图11: 越代引用


这个很麻烦,旧一代对象引用新一代对象的瞬间,新一代对象要变成旧一代对象。之后,这个库得到修正,在可能出现这种引用的地方加入了检查。

机制大概就是这样。这个补丁原计划在ruby 1.7中加入,结果还是没有加进来。据说是“速度没上去”的原因。第三点的“检查所有引用”的开销是否有效,仍在推测之中,详细原因尚不得而知。

压缩

ruby的GC能进行压缩吗?如果ruby的VALUE是直接指向结构体的指针,压缩会改变结构体的地址,这些改变的结构体的VALUE必须全部更新。

由于ruby的GC是保守的GC,可能会有“不知道是否是真正的VALUE”的情况。如果更新了这个值,VALUE也旧失去了意义。因此,压缩同保守GC的兼容性很差。

但是,可以想一些对策。先来考虑让VALUE不再是指针而是对象ID的方法(图12)。这个方法在VALUE和结构体之间加入了一个间接层。这样,即便不更新VALUE,也可以安心的移动结构体。作为补偿的代价,访问速度会变慢,扩展库的兼容性会丢失。


图12: 通过对象ID进行引用


还有下面这种技术,这种技术限定为只移动“确实是VALUE”的指针所指的结构体(图13)。这种技术称为Mostly-copying garbage collection。对于普通的程序而言,让is_pointer_to_heap()为真的对象不会太多,因此可以考虑移动对象结构体。


图13: Mostly-copying garbage collection


另外,如果结构体可以移动,实现按代GC就会变得简单。似乎值得一试。

作为GC对策的volatile

GC处理栈上VALUE的麻烦已经写过了。如果将VALUE放在局部变量中,则VALUE肯定会被标记。但实际上,由于受到优化的影响,变量可能会消失。比如下面的情况就有消失的可能。

VALUE str;
str = rb_str_new2("...");
printf("%s\n", RSTRING(str)->ptr);


这段代码中,str并不访问自身,根据编译器的不同,str->ptr可能留在内存中,也可能被削去。这样的话,str就可能在回收时被落下。这时就没有什么办法。

volatile VALUE str;


这种做法中,volatile是C的保留字,它会禁止对变量进行优化。Ruby相关的代码中加上volatile应该对付GC。阅读K&R时会想“这种东西会用在哪?”,没想到ruby中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踪迹。

看到这不难发现,保守GC的“用户无需关心GC”的溢美之词是靠不住的。有种说法,“名为KSM的Scheme GC似乎无需volatile”,不过,这个算法有些缺陷,不适用于ruby。

启动的时序 Top

gc.c内部

GC何时启动?gc.c的内部有三个地方调用rb_gc()。

    * ruby_xmalloc()
    * ruby_xrealloc()
    * rb_newobj()

ruby_xmalloc()和ruby_xrealloc()用在内存分配失败的情况。GC会释放内存,这样就可能会有可用的空间。rb_newobj()的情况类似,freelist为空时就会启动。

解释器内部

除了gc.c之外,解释器内部也有一些地方会调用rb_gc()。

首先,在io.c和dir.c中文件描述符因为不足而无法打开时会启动GC。按计划来说,IO对象GC之后,文件会关闭,文件描述符会变为空。

ruby.c中加载文件之后,也可能会调用rb_gc()。正如清除部分所写的那样,这是编译中的NODE无法GC的补充。

对象的生成 Top

GC就说到这,因为对象要先生成再释放,所以,这里来谈谈对象的生成。这与GC关系不大,相反,倒是和前几章所讲的类有些关系。

分配框架

迄今为止,已经生成了很多次的对象。比如有这样的方法。

class C
end
C.new()


这个时候,C.new如何生成对象呢?

首先,C.new实际上就是Class#new。其实现如下:
▼ rb_class_new_instance()

 725  VALUE
 726  rb_class_new_instance(argc, argv, klass)
 727      int argc;
 728      VALUE *argv;
 729      VALUE klass;
 730  {
 731      VALUE obj;
 732
 733      obj = rb_obj_alloc(klass);
 734      rb_obj_call_init(obj, argc, argv);
 735
 736      return obj;
 737  }

(object.c)


rb_obj_alloc()就是调用klass的allocate方法。或者是调用这里举例的C.allocate。缺省的Class#allocate实现就是rb_class_allocate_instance()。

▼ rb_class_allocate_instance()

 708  static VALUE
 709  rb_class_allocate_instance(klass)
 710      VALUE klass;
 711  {
 712      if (FL_TEST(klass, FL_SINGLETON)) {
 713          rb_raise(rb_eTypeError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"can't create instance of virtual class");
 714      }
 715      if (rb_frame_last_func() != alloc) {
 716          return rb_obj_alloc(klass);
 717      }
 718      else {
 719          NEWOBJ(obj, struct RObject);
 720          OBJSETUP(obj, klass, T_OBJECT);
 721          return (VALUE)obj;
 722      }
 723  }

(object.c)


最后三行之外的部分可以不关注。这里的NEWOBJ()和OBJSETUP()迄今为止已经出现过几次了,这是生成Ruby对象的惯用法。这次来看看其内容。
▼ NEWOBJ() OBJSETUP()

 274  #define NEWOBJ(obj,type) type *obj = (type*)rb_newobj()
 275  #define OBJSETUP(obj,c,t) do {\
 276      RBASIC(obj)->flags = (t);\
 277      RBASIC(obj)->klass = (c);\
 278      if (rb_safe_level() >= 3) FL_SET(obj, FL_TAINT);\
 279  } while (0)

(ruby.h)


rb_newobj()是这样一个函数,它从freelist取出一个RVALUE,然后返回。 NEWOBJ()不过是给rb_newobj()加上了一个假的类型参数。而OBJSETUP()是一个初始化struct RBasic部分的宏。这里只要想到不要忘了加上FL_TAINT标志就好了。

之后,回到rb_class_new_instance(),调用rb_obj_call_init()。这个函数仅仅是对刚生成的对象调用initialize,完成初始化。

总结如下:

SomeClass.new            = Class#new (rb_class_new_instance)
    SomeClass.allocate       = Class#allocate (rb_class_allocate_instance)
    SomeClass#initialize     = Object#initialize (rb_obj_dummy)


可以说类的allocate是物理上的初始化,而initialize是逻辑上的初始化。这种结构……也就是将对象生成分为了allocate和initialize两部分,由new统辖的结构,称为“分配框架”。

用户自定义对象的生成

接下来看看扩展库中定义的类,其实例如何生成。称为用户自定义,是因为结构体还没有确定,如果不告诉ruby分配方法,它不可能知道如何生成。来看看如何告诉它。

Data_Wrap_Struct()

用户自定义也好,其它的也好,生成的结构必须遵从分配框架。也就是说,用C定义了一个新类SomeClass,需要改写SomeClass.allocate和SomeClass#initialize。

先从allocate看起吧!这里要做的是物理上的初始化。如何分配才好呢?用户自定义类的实例是struct RData,这是一组专为此准备的结构体。假设有个struct my类型的结构体。 Data_Wrap_Struct()这个宏可以以struct my为基础生成一个VALUE。用法如下:

struct my *ptr = malloc(sizeof(struct my));  /* 适当的从堆中取出 */
VALUE val = Data_Wrap_Struct(data_class, mark_f, free_f, ptr);


data_class是val所属的类,ptr是用于封装的指针。mark_f是标记结构体的函数(指针)。当然,ptr本身不会标记,只有ptr所指结构体的VALUE存在时才会用到。另一个free_f是用于释放ptr本身的函数。这两个函数的参数都是ptr。稍微往回一点,读一下注释代码的话,一下就会明白。

再来看看Data_Wrap_Struct()的内容。
▼ Data_Wrap_Struct()

 369  #define Data_Wrap_Struct(klass, mark, free, sval) \
 370      rb_data_object_alloc(klass, sval,             \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RUBY_DATA_FUNC)mark,    \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RUBY_DATA_FUNC)free)

 365  typedef void (*RUBY_DATA_FUNC) _((void*));

(ruby.h)


它几乎完全转移给rb_data_object_alloc()。
▼ rb_data_object_alloc()

 310  VALUE
 311  rb_data_object_alloc(klass, datap, dmark, dfree)
 312      VALUE klass;
 313      void *datap;
 314      RUBY_DATA_FUNC dmark;
 315      RUBY_DATA_FUNC dfree;
 316  {
 317      NEWOBJ(data, struct RData);
 318      OBJSETUP(data, klass, T_DATA);
 319      data->data = datap;
 320      data->dfree = dfree;
 321      data->dmark = dmark;
 322
 323      return (VALUE)data;
 324  }

(gc.c)


没有什么。同通常的对象一样,只是用NEWOBJ() OBJSETUP()准备RVALUE,为成员赋值。

这里转回allocate的话题。这里生成了VALUE,然后要把它放入到适当的函数中,在类里用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)定义就好了。

Data_Get_Struct()

接下来是initialize。从刚才方法生成的VALUE中取出struct my*的方法是必要的,不仅限于initialize。为此会用到Data_Get_Struct()这个宏。
▼ Data_Get_Struct()

 378  #define Data_Get_Struct(obj,type,sval) do {\
 379      Check_Type(obj, T_DATA); \
 380      sval = (type*)DATA_PTR(obj);\
 381  } while (0)

 360  #define DATA_PTR(dta) (RDATA(dta)->data)

(ruby.h)


正如看到的一样,只是从RData的成员(指向(struct my)中取出指针。很简单。 Check_Type()只是检查结构体类型。

分配框架的问题

迄今为止,都是在以一副若无其事的面孔进行讲解,实际上,现在的分配框架有一个致命的问题。目前,allocate生成的对象可以用在initialize或其它方法中,但是,除非allocate生成的是同一个类的对象,否则传参会很麻烦。比如,以缺省的Object.allocate(Class#allocate)生成的对象很难传给String的方法。因为String的方法假定接收到的是struct RString结构体,而实际上是struct RObject。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,C.allocate生成的对象只能传C及其子类的方法。

当然,通常是这样。因为C.allocate生成的仅是C的实例,它肯定不会传给C之外的方法。一个例外是可以传给Object的方法,因为Object的方法并不依赖于结构体类型。

但如果不是通常情况呢?因为C.allocate是暴露在Ruby层次上的,虽然还没有解释,但通过活用alias或super,可以把allocate的定义转移到别的类中。这样的话,即便String类真正的结构体类型是struct RObject,也就可以生成对象了。也就是说,ruby在Ruby层次上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转换。这很麻烦。

问题的根源在于allocate作为方法暴露在Ruby层次上。反过来说, allocate的内容应该以方法之外的手段定义在类中。

rb_define_allocator(rb_cMy, my_allocate);


这个想法的替代方法正在讨论之中。
  • 大小: 14.8 KB
  • 大小: 24.9 KB
  • 大小: 12.7 KB
  • 大小: 20.5 KB
  • 大小: 10 KB
  • 大小: 9.5 KB
  • 大小: 17.1 KB
  • 大小: 6.9 KB
  • 大小: 16.3 KB
  • 大小: 33.6 KB
  • 大小: 19.2 KB
  • 大小: 15.7 KB
  • 大小: 28.4 KB
评论 共 5 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5 楼 岱子扣 2011-04-08 17:40
学习辣,感谢感谢。
4 楼 isno 2010-08-13 00:31
zenggang2008 写道
期待更多精彩讲解

很不错
3 楼 chaoqun2003 2009-02-08 15:39
最前面的似乎有点错误:

称之为堆帧(stack frame) -> 栈帧
2 楼 zenggang2008 2008-12-29 13:48
期待更多精彩讲解
1 楼 shaquan6776 2008-12-15 18:17
学习拉,谢谢翻译.

发表评论

您还没有登录,请您登录后再发表评论

文章信息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